看到這個題目,不知道你是什么樣的反應,?
這句話是我在三亞培訓時一個學友說的,。當時他說完,我沒有特別理解和認同,,不過后來我琢磨下,,這句話放在培訓過程中更合適。其實,,我們不是不關注課程內(nèi)容,,課程內(nèi)容的關注應該是在訓前,是我們在設計這個課程或者是為這批學員開發(fā)該課程時應該關注的,,而在培訓過程中的重心應該是放在學員上,,放在調節(jié)學員的學習狀態(tài)上。
我一直倡導學員身心上的參與度,,其實學員的狀態(tài)就反應了學員的參與度�,,旣惿徖蠋熣n程中提到了“克服抗拒”這個模塊,坦白說我開始并不以為然,,認為這種情況極少發(fā)生,,尤其是在自己的課堂上。然而,,一位學友提到“他在給下屬講課時,,下屬肯定不敢抗拒�,!币徽Z驚醒夢中人,,其實他的下屬身體在這在心未必在這,,貌似在認真聽課,,就像是有些領導在會議上夸夸其談而下屬在那里“很認真”地在筆記本上畫圈圈一樣,其實這種隱形的抗拒更加可怕,。
這也促發(fā)我仔細想了下自己的課堂上,,在沒有語言和身體的直接抗拒下是否有隱形的抗拒。有時曾看到過有人看手機,,看到過有人處理別的事,,看到過有人的眼神很少看老師——當時我可能想到的是他們也許真的有更要緊的事,比如好幾十萬的股票價格需要關注,,比如老板要求提交重要報告,;也許他們沒有意識到我課程的重要性,,他們不愛學習……前者的解釋還有情可原,而后者的解釋可能讓我們無形中就沒有站到學員一方,,沒有真正關注到學員的狀態(tài)和需求,。
如何激發(fā)學員改變有“能力-意愿和環(huán)境”這樣一個環(huán),激發(fā)學員的學習動機,,調節(jié)學員的身心參與度,,在學習設計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。
所以,,我的建議是在訓前要調節(jié)學員狀態(tài),,激發(fā)學員的參與度。如果你是一個培訓組織者,,4個動作是需要的:
1,、一定要通過挖掘真實需求來讓學習項目真正有用;
2,、通過培訓營銷來激發(fā)學員的動機,;
3、通過安排學習任務提升學員參與度,;
4,、有必要的話通過篩選機制找到真正有需要的學員。
(注:上圖是借由瑪麗蓮老師在課程中提到的四象限模型,,我們應用在《學習設計師認證項目》中,,訓前激發(fā)學員學習動機的環(huán)節(jié)。)
如果你是一個講師,,也建議你協(xié)助甚至要求你的客戶做這些工作,,這對你的培訓成功非常關鍵,這也是我的常用做法,,幫助客戶成功也也有利于自己課堂的成功,。
其次,在課程開始時,,要通過3個動作來激發(fā)學員參與度,。
1、通過呈現(xiàn)課程收益甚至是擴展收益的方法來進一步激發(fā)學員意愿,,比如課程開發(fā)的課程不僅僅是幫助學員開發(fā)出精彩的課程,,還能夠提升提煉總結能力、呈現(xiàn)表達能力,、輔導孩子的能力等,。
2、通過讓學員說出需求的方式給他們發(fā)言的機會,進一步挖掘其內(nèi)心需求,,促進目標一致,,然后順勢拿到合約。
3,、必要的建立親和(破冰)的活動或有趣的活動還是需要的,,這可以讓學員打破內(nèi)心狀態(tài),提升參與度,。
即使這樣也有可能遇到抗拒的學員,,比如就是被領導安排來培訓的,瑪麗蓮老師稱之為囚徒,,他們根本就是被派來培訓的,,參加培訓成為其工作任務,有抱怨不參與,,怎么辦,?
尊重學員是必須動作,不要形成抗爭氛圍,,站到其角度同理心理解他們,;然后讓他們意識到既然已經(jīng)來了,是開心而且有收獲的度過這次培訓還是其他,?這時候要能夠找到其語言中的積極要素,,讓更多學員說“yes”。比如有學員說“周末來參加培訓太辛苦啦”,,可以問“大家工作了5天了確實很辛苦啦,,是不是?”“那我們是不是要讓培訓更輕松好玩一些,?”,。有學員說“老師,我們要聽干貨”,,那就可以問“大家都希望能聽到落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論,,是不是?”
進一步看,,在培訓過程中的關注學員狀態(tài)更需要每個老師注意,。因為進入課程后,我們很可能就按照事先設定好的內(nèi)容和方式進行授課,,而忽略了對學員狀態(tài)的關注,,造成“不能以學員為中心”,。眼神能夠關注到每一個學員當然是基礎要求了,,在關注學員時,會發(fā)現(xiàn)學員可能會疲勞、可能會不理解,、可能對有些內(nèi)容不感興趣……
培訓高手會及時關注到學員的狀態(tài),,及時調整學員狀態(tài),或者根據(jù)學員狀態(tài)來調節(jié)內(nèi)容,。比如遇到學員疲勞時,,及時通過做小活動或者是小故事來打破學員狀態(tài),進一步吸引學員注意力,;遇到學員不理解時,,可能需要進一步通過案例來進行解釋;而學員不感興趣時,,能夠停下了,,問一下學員在這方面的具體問題……其實,對于老師的洞察力和人際敏感性要求很高,。在教練式培訓中稱之為“教練位置”,,也就是適當?shù)臅r候要抽離出來,而不僅僅是沉浸其中,,抽離出來看老師和學員的狀態(tài),,判斷學員的真實需求。
基于以上,,思考一下,,什么是真正的以學員為中心?學員狀態(tài)就決定了什么,?
作者:張立志